发布时间:2025-07-08 17:09:48 点击量:
HASH GAME - Online Skill Game GET 300
具体来看,2024年,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南京5个万亿级城市保持增长,苏州作为“苏大强”持续领跑全省;徐州GDP突破9500亿元,正在向万亿级城市发起猛冲;扬州、盐城、泰州是3个7000亿级的城市,其中泰州是“新晋7000亿成员”,提前一年实现该市“十四五”目标;镇江、淮安作为两个5000亿级的城市增速十分亮眼,尤其是淮安,以7.1%的成绩摘得增速“桂冠”,领跑全省;宿迁、连云港也达到了4000多亿的体量,持续冲刺5000亿目标。
更重要的是,这种乘数效应在赛后仍持续释放能量,借助赛事打造的主题IP正成为消费增长的长效引擎。贵州“村超”便是生动例证:凭借极具地域特色的足球赛事IP,其2023年至2024年累计吸引超1700万人次游客到访;2025年开年势头更猛,1月1日至5月5日接待游客量达241万人次,同比增长11.77%。而“苏超”同样在赛后发力,其官方推出的城市足球主题纪念徽章、球队专属盲盒等衍生商品,通过线上商城持续热销。从中不难看出,赛事经济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不仅能点燃短期热度,更能通过IP价值沉淀,形成可持续的消费增长点。
例如,在“苏超”赛事筹备阶段,体育场馆建设、赛事设备采购等需求直接拉动了建筑、制造业的消费;广告策划、媒体转播等服务采购,带动了传媒、广告行业的业务增长。赛事举办期间,大量观众的涌入使交通、住宿、餐饮行业迎来消费高峰。又如,今年端午假期期间,佛山举办龙舟赛事,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数据显示,端午假期三天时间,全市A级景区(41家,38家对外开放)共接待游客134.1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2.69%;营业收入6073.78万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7.36%。
此前一天(6月4日),苏州体育局发布公告,6月29日第五轮苏州队对阵扬州队的比赛原定于太湖足球运动中心举行,因座位有限、灯光因素,比赛场地移至昆山奥体中心体育场。这座采用FIFA标准建造的专业足球场,是江苏省唯一一座满足国际足联比赛要求的国际一流专业足球场,可以容纳约4.5万人。当日,苏州同里古镇宣布,6月28日至30日对扬州市民免票。昆山周庄古镇也不甘示弱——6月28日至30日,9月26日至28日,江苏市民凭本人身份证、居住证(以身份证登记住址为准)免费入园;景区还推出半价观演《只此周庄》及球迷专属套餐。不少球迷计划“白天游古镇,夜晚看球赛”。
“没有假球,没有黑哨,只有恩怨,全是德比。”网友们的戏谑之语恰恰揭示了“苏超”火爆的核心密码。南京与连云港相遇,“大圣爆烤盐水鸭”与“踏平花果山”隔空喊话;南通撂下“我以为在座只是成绩不行”的傲娇宣言;宿迁战徐州时,淮安突然跳出刷“没有韩信帮忙”的历史梗——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互动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赛博朋克式文化剧本杀。体育赛事在这里不再是专业球迷的小众狂欢,而成为普罗大众都能找到参与感的文化嘉年华。
这场狂欢的深层意义在于其对地域文化的创新表达与传播。扬州vs镇江的“早茶CP”、南通vs连云港的“海鲜兄弟连”,这些网友自发创作的话题将城市间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体育竞争巧妙结合。“十三太保足球江湖”系列漫画的出圈,则证明了体育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绝佳载体。常州“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特产销量翻倍,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超2万单——这些数据表明,当体育赛事与地方文化、旅游、经济形成有机联动时,产生的乘数效应远超单一领域的活动。
场下,群众是“玩梗”的主角。低价门票,让球场化身城市会客厅。场上比球技,场下比创作,市民尽情“玩梗”,传递对生活的热爱。无锡对阵南京,“水蜜桃冲鸭”的口号响彻球场;连云港守门员高空摘球,被称作“花果山猴王接蟠桃”。球场上演一场大型文化“剧本杀”,普通市民成为城市代言人,对家乡风物信手拈来,对地域文化进行年轻化表达,内容创作的火热让“输赢对立”变得不再重要。从自嘲到爆梗,人们相互致意,形成文化相依、情感相连的共同体。
场外,群众是消费的主体。赛事的外溢效应正在显现,大大刺激了文旅消费。5月31日的比赛中,常州虽负于扬州,许多网友却说“常州赢了人心”。为啥?赛场外,常州提出辖区A级景区对扬州市民免门票。据统计,一时间扬州来常州的游客超6万人。淮安推出“100元吃货球迷狂欢套餐”,泰州定制“景区门票免费+早茶特惠+酒店八折”福利,南京明确“苏超”门票可在200家景区、博物馆、餐厅、商城和酒店享受优惠……各个城市各展所能,围绕群众需求精准响应,设计推出消费政策。
群众还是城市治理的主人翁。办比赛、迎游客,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机会,但短时间内汇聚的客流、物流,也给城市治理带来挑战。南京五台山体育场迎来超1万名球迷,为了保证赛事交通,周边的大厦、街道、社区等在保障自身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临时提供共享车位。借赛事之风来常州旅游的扬州市民,没想到城市里“到处都是热情的志愿者”,遇到困难能很快得到解决。企事业单位、市民志愿者、小微商户与主管部门携手,组成共建共治的有生力量,努力把治理之效转化为服务质效。这场城市治理的比拼,拼出的是城市的实力与魅力。
成功的赛事从不止于赛场。“苏超”如今已升级为席卷体育、文旅和经济的全面狂欢。江苏各地纷纷借势展示城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推出景区、酒店优惠等措施,如扬州队将中场休息升级为非遗展,漆器、剪纸与淮扬菜技艺轮番登场;常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本地萝卜干线上销量翻倍;盐城、南京、泰州结合票根推出“看球+旅游+美食”等文旅大礼包……全力抢接这波足球带来的“泼天富贵”,形成了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的良性循环。
赛事搭台、文化赋能、经济唱戏,“苏超”能够拉动江苏多少增长?可从刚刚结束的端午假期一窥究竟。江苏省文旅厅数据显示,5月31日0时至6月2日16时,江苏省被纳入监测的景区、博物馆、度假区等去重后共接待游客1241.55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46.93亿元。银联商务数据显示,5月31日0时至6月1日24时,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5.57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80%,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印证了赛事经济的强劲带动效应。
事实上,“苏超”的强势出圈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江苏强劲的经济实力,相对紧凑的城市分布和相对均衡的城市发展;“十三太保”竞争与协作并存、差异化与一体化共生的发展智慧;足球运动深厚的发展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等。如江苏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202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增量全国第一;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城市榜单,9城进入全国GDP50强;5座“万亿之城”保持增长态势,徐州距离万亿仅有一步之遥;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5万元……这种均衡且强劲的经济实力为江苏培育壮大赛事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足球,明确将城市联赛作为文旅体融合新亮点,加快三大球振兴发展。
在网络上,“散装江苏”是网友们对江苏各设区市之间形象的总结。面对“苏超”比赛,南京市委市政府新媒体平台“南京发布”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为标题发布赛事相关信息;新华日报南京分社制作的对战海报口号是“踏平花果山,再吃水蜜桃”;新华日报无锡分社的相关海报则是“无锡水蜜桃,踢飞你‘鸭’”……这些宣传口号“火药味”十足,远超过往人们对体育赛事传播的认知。江苏各设区市户籍居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促成了“苏超”成为现象级传播事件。
“苏超”的成功,与江苏13个设区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很难被其他省份所复制。作为政府主导的省内体育赛事,各设区市的经济实力足以支撑这项非营利性、以群众为基础的全动赛事。2024年全国经济数据显示,27个GDP万亿城市中,江苏占了5个,苏州、南京更是位列全国GDP10强城市榜单。徐州GDP突破9500亿元,正向万亿级城市发起冲击。在江苏省内排名靠后的宿迁、连云港,也达到了4000多亿的体量,居全国前列。拥有如此经济体量和实力,是江苏各设区市户籍居民自豪的依托,也是他们“傲视”邻居的底气。
由于经济体量不同,江苏13个设区市自然而然会将城市发展比拼的目标设置得与其他省份不同。通常,一省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省内各设区市的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区市发展禀赋各不相同,部分省区市就是通过集中资源、加权省内优势城市,让优势城市先行发展而后形成经济圈,拉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而江苏各设区市也会建设都市经济圈协同发展,但这些城市的的确确拥有单独发展的区位优势、能力和实力。也因此,江苏13个设区市天然地会在省内“一争高下”,这样的观念就天然影响到户籍居民的观念和行动。